上颌第二磨牙牙根及根管系统解剖形态复杂且变异多见,导致对其进行根管治疗难度较大,甚至会出现治疗失败。因此,了解上颌第二磨牙牙根及根管解剖形态的多样性是成功治疗的前提。融合根是上颌第二磨牙最常见的牙根变异类型之一,在国内人群中其发生率在23.9%~42.25%。融合根常伴有复杂的根管融合,在国内人群中上颌第二磨牙VI型融合根中融合根管发生率可达90.5%。针对上颌第二磨牙变异根管的治疗策略,主要包括根管口定位、融合根管峡区清理及充填等方面。临床上对融合根变异根管口进行定位时,可联合应用锥形束CT、牙科手术显微镜、数字化动静态导航技术等辅助手段。在根管治疗过程中,对于融合根管峡区的清理及充填,应加强化学预备,适时采用激光辅助根管冲洗、光动力治疗,以及显微根尖手术都将有效提高变异根管的治疗成功率。本文对中国人群上颌第二磨牙变异根管发生率及治疗策略进行分析,以期为临床上颌第二磨牙牙髓及根尖周疾病的成功治疗提供参考。
目的 探讨毛兰素(Erianin)对人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为OSCC的临床治疗提供研究基础。方法 使用0、2.5、5、10 μmol/L浓度的毛兰素处理OSCC细胞CAL27和SCC9;采用CCK-8和软琼脂集落形成实验检测毛兰素对OSCC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通过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分析毛兰素在OSCC细胞中对抗凋亡相关蛋白 B细胞淋巴瘤-超大(B-cell lymphoma-extra large,Bcl-xL)、B细胞淋巴瘤-2(B-cell lymphoma-2,Bcl-2)、髓样细胞白血病-1(myeloid cell leukemia-1,Mcl-1)及凋亡蛋白裂解型半胱天冬酶3(cleaved-Caspase 3, c-Caspase 3)表达的影响。通过caspase 3活性检测试剂盒,进一步分析毛兰素在OSCC细胞中的促凋亡效应。通过质粒转染构建过表达Mcl-1的CAL27细胞,并通过Western blot和caspase 3活性测定分析Mcl-1对毛兰素作用于CAL27细胞的影响。获得湖南省肿瘤医院动物实验伦理委员会审批,构建CAL27裸鼠移植瘤模型并随机分为两组(n = 5),给药组腹腔注射毛兰素(25 mg/kg),对照组注射磷酸盐缓冲液(phosphate buffered saline,PBS)。利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肿瘤组织中Ki67和Mcl-1的表达水平。结果 毛兰素呈剂量依赖性地抑制CAL27和SCC9细胞的增殖,并下调了Mcl-1 的蛋白表达,而对Bcl-2 和Bcl-xL 的影响较小。此外,毛兰素诱导OSCC细胞发生凋亡,表现为c-Caspase 3蛋白表达水平增加,caspase 3的活性增强(P<0.001)。过表达Mcl-1则可以抑制毛兰素诱导的c-Caspase 3蛋白水平的增加及caspase 3活性水平。体内实验结果与体外一致,毛兰素处理后,CAL27细胞在裸鼠体内的生长受到抑制(P<0.001),肿瘤组织中增殖相关分子Ki67及抗凋亡分子Mcl-1的表达水平下调(P<0.001)。结论 毛兰素具有较好的抗肿瘤效果,能够有效抑制OSCC细胞的增殖并促使其凋亡,其机制可能涉及下调促存活蛋白Mcl-1的表达水平。
目的 探讨使用Er: YAG激光拆除修复体后,牙本质表面的变化及不同表面处理方式对牙本质再粘接效果的影响,为口腔临床操作提供参考。方法 本研究已通过单位伦理审查委员会批准。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与计算机辅助制作(computer aided design and computer aided manufacturing,CAD/CAM)技术制作氧化锆试件(4 mm × 4 mm × 1.5 mm)102个。收集拔除人阻生第三磨牙110颗,制备牙本质块(4 mm × 4 mm × 2 mm)102个。将氧化锆试件与牙本质块用树脂水门汀粘接后,而后用Er: YAG激光拆除。随机选取3个拆除后的牙本质块,X射线能量色散谱仪(energy dispersive X-ray spectroscopy,EDX)分析牙本质表面元素组成。将拆除后牙本质块随机分成3组(n = 33),分别进行不同的表面处理: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喷砂组(颗粒大小为50 μm Al2O3喷砂处理)、激光照射组(Er: YAG激光照射,参数为10 Hz,60 mJ,0.6 W)。各组随机选取3个牙本质块进行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观察;各组剩余30个牙本质块使用光学体式显微镜,在20倍下观察牙本质表面残留的树脂,用树脂残留指数(adhesive remnant index,ARI)法计分。而后使用树脂水门汀按照标准程序与3组经过不同表面处理的牙本质块再粘接,形成牙本质-树脂粘接试件(n = 30),每组再分为两个亚组进行老化(n = 15),其中一亚组进行37 ℃恒温水浴 24 h,另一亚组 37 ℃恒温水浴24 h后再接受5 000次冷热循环,测量各组微剪切粘接强度,并分析断裂模式。比较3组牙本质表面ARI组间差异及粘接强度、断裂模式的组间差异以及组内老化前后差异。结果 Er: YAG激光拆除氧化锆,牙本质表面未见明显损伤,但牙本质内C元素及Si元素显著增加。经过不同表面处理后,喷砂、激光照射组ARI低于对照组(P<0.05),而喷砂组与激光照射组间AR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牙本质表面形貌也呈现出差异:对照组牙本质表面可见牙本质表面残留大量树脂;喷砂组残留树脂较少,牙本质表面粗糙,可见牙本质小管;激光照射组牙本质表面可见块状残留树脂。经37 ℃恒温水浴 24 h后,对照组、喷砂组、激光照射组粘接强度分别是(6.13 ± 2.40)MPa、(9.39 ± 2.00)MPa、(5.85 ± 1.44)MPa,喷砂组粘接强度显著高于其他2组(P<0.05);经37 ℃恒温水浴24 h并接受5 000次冷热循环后,对照组、喷砂组、激光照射组粘接强度分别为(5.39 ± 0.83)MPa、(8.45 ± 1.20) MPa、(4.84 ± 1.43)MPa,喷砂组粘接强度显著高于其他2组(P<0.05)。对照组、喷砂组、激光照射组经37 ℃恒温水浴 24 h后,5 000次冷热循环前后粘接强度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喷砂组、激光照射组均未出现内聚断裂,断裂模式主要为粘接断裂,5 000次冷热循环前后,喷砂组混合断裂频率均高于其他2组(P<0.05)。结论 Er: YAG激光拆除氧化锆未对牙本质造成损伤,但拆除后牙本质表面会残留大量树脂。通过50 μm Al2O3喷砂处理可以有效去除这些残留树脂,从而改善牙本质再粘接效果。
目的 探讨牛心包膜在美学区水平骨增量手术中的应用效果,评估其在引导骨再生术(guided bone regeneration,GBR)中的临床可行性。方法 本研究通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29例前牙区缺牙伴唇侧骨缺损的患者,应用牛心包膜结合颗粒状或块状骨移植物进行水平骨增量手术。以术前设计中的虚拟种植体为中心,测量术前(T0)、术后即刻(T1)及术后6个月(T2)不同时期种植体颈部及其以下1 ~ 5 mm处种植体唇侧骨板厚度,评估骨再生效果。记录术后患者的疼痛、肿胀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以及是否有感染、伤口裂开等并发症发生。结果 术后即刻,所有患者种植体唇侧骨板厚度显著增加,平均骨增量大于3 mm;术后6个月,骨增量保持较好,特别是在种植体颈部下方3 ~ 5 mm处唇侧骨板厚度均大于3 mm。VAS评分显示,术后疼痛及肿胀在术后3 d达到峰值,随后逐渐减轻,术后10 d恢复良好。随访期间无感染、伤口裂开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牛心包膜在美学区水平骨增量中具有良好的骨增量效果和生物相容性。
目的 探究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monocyte/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terol ratio,MHR)与牙周炎的关联,为牙周炎的影响因素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美国国家健康和营养调查(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NHANES)数据库中2009—2010年、2011—2012年、2013—2014年3个周期受试者的MHR、牙周炎情况及其他协变量数据,共纳入8 456名研究对象。根据牙周炎患病情况(有、无)对研究对象进行分组,采用加权logistic回归方法逐步调整混杂因素,构建3个回归模型(不调整协变量,部分调整协变量及完全调整协变量)分析MHR与牙周炎之间的关系。将MHR按照四分位法从小到大分为Q1~Q4四组进行加权趋势分析,使用限制性立方样条分析MHR(连续)与牙周炎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并进行了亚组分析及敏感性分析。结果 3个加权logistic回归模型均显示MHR与牙周炎间存在正相关关系[OR = 2.92,95%CI:2.14~3.99,P<0.001(不调整);OR = 1.97,95%CI:1.39~2.78,P<0.001(部分调整);OR = 1.62,95%CI:1.10~2.39,P = 0.017(完全调整)]。趋势分析显示,与Q1组相比,Q4组的单因素分析(OR = 1.92,95%CI:1.58~2.33,P<0.001)、多因素分析(OR = 1.30,95%CI:1.03~1.64,P = 0.029)均显示MHR升高会引起牙周炎患病风险显著升高。限制性立方样条结果显示,不支持MHR与牙周炎之间的非线性关系(P for nonlinear>0.05),亚组分析显示各协变量与MHR无明显交互作用(P>0.05),敏感性分析也表明了MHR与牙周炎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OR = 1.67,95%CI:1.31~2.14,P<0.001)。结论 MHR与牙周炎患病风险具有正相关关系。
目的 分析1990—2021年间中国育龄女性(15 ~ 49岁)牙周病疾病负担现状及变化趋势,为制定育龄期女性牙周病防治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利用1990—2021年全球疾病负担(global burden of disease,GBD)数据,对育龄期女性牙周病的患病率、发病率、伤残调整寿命年(disability-adjusted life years,DALYs)、DALY率及其相应标化指标等牙周病疾病负担数据进行研究,分析牙周疾病负担状况及其变化趋势。采用Joinpoint 5.2.0.0对DALYs和年龄DALY率进行时间趋势分析,采用对数线性回归模型分别计算DALYs和DALY率的年平均变化率(annual average percentage change,AAPC)及趋势检验结果。结果 与1990年相比,2021年中国女性牙周病患病率、发病率分别增加了45.67%(每10万人)和29.29%(每10万人)。15 ~ 49岁育龄期阶段牙周病患病情况分布呈持续快速上升趋势,增长幅度随着年龄增加而迅速增大,患病数在45 ~ 49岁年龄段增长最快,患病率在35 ~ 44岁年龄段增长最快。育龄期女性牙周病发病率随着年龄增长持续上升,发病率增长最快为35 ~ 44岁年龄段。Joinpoint回归模型结果显示牙周病导致中国育龄期女性疾病负担出现不断扩大的趋势,DALYs的AAPC为1.20%,DALY率的AAPC为1.25%(P<0.001)。结论 1990—2021年间中国育龄女性(15 ~ 49岁)牙周病疾病负担呈现逐渐加重的趋势。
目的 探讨上唇静脉畸形治疗后并发肉芽肿唇炎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 报道1例上唇静脉畸形治疗后并发肉芽肿性唇炎病例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并结合相关文献对肉芽肿性唇炎进行分析。患者,30岁,男性,因唇部出现鲜红斑首诊于外院皮肤科,疑为过敏性皮炎,对症治疗,红斑症状未见改善。后于外院口腔科就诊,诊断为“海绵状血管瘤”,予“聚多卡醇”和“博来霉素”注射治疗后,唇部鲜红斑好转,但肿胀加重半年余,于本院口腔黏膜科就诊,接诊时上唇及唇周皮肤肿胀明显,右侧上唇有红色斑片残留,充血,上唇质韧,有硬结,边界不清,动度差,病理学检查示上唇黏膜上皮增生,表面过角化,上皮下纤维组织增生,黏膜及小唾液腺慢性炎症,黏膜下层见灶性组织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呈肉芽肿性炎表现。根据患者病史、临床表现、结合组织病理学表现,诊断为肉芽肿性唇炎。予患者左右两侧上唇黏膜深层分别注射曲安奈德混悬液0.3 mL(40 mg/mL,1 mL/瓶)行局部封闭治疗。口服醋酸泼尼松片(10 mg/Qd);1周后复诊症状好转、继续原方案治疗;2周后复诊,唇部肿胀状态明显改善;口服醋酸泼尼松片调整5 mg/Qd。患者4周后复诊,唇部外形基本恢复正常、双唇颜色及柔软度明显改善。停止局部封闭治疗及口服药物,嘱上唇局部涂抹曲安奈德软膏,Bid。结果 患者治疗8周后复诊,唇部色、形、质保持正常状态,嘱患者停药随访。回顾相关文献表明,肉芽肿唇炎病因不明,与遗传易感性、牙源性感染、过敏因素,微生物感染及免疫因素有关。临床需与唇部静脉畸形、唇部血管神经性水肿、克罗恩病、结节病等疾病鉴别。目前肉芽肿性唇炎的临床治疗仍以局部糖皮质激素封闭治疗或联合口服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为主。本例患者在聚多卡醇及博来霉素注射治疗后唇部红斑面积缩小但出现肿胀、并持续加重,应考虑前期静脉畸形注射药物并发产生肉芽肿性唇炎。结论 唇部静脉畸形的注射治疗有可能并发肉芽肿性唇炎,在临床诊治过程中,要警惕肉芽肿性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存在药物因素。
牙髓根尖周病是主要由细菌及其代谢产物引起的常见感染性疾病,通过根管治疗术去除根管内感染物质是目前最常用的治疗方法,然而根管内微生物的持续存在对根管治疗的成功率有着不利影响。现有观点认为,根管封闭剂能封闭核心充填材料无法充填的部分区域,通过其抗菌性对微生物产生抑制作用,降低再感染风险,提升根管治疗成功率。多种策略通过机械锁结或化学结合等各异的机制对根管封闭剂进行抗菌修饰,包括抗生素修饰、季铵化合物修饰、纳米颗粒修饰等,以求增强其抗菌性能。总体而言,抗菌修饰策略日益增多,在改良封闭剂抗菌性方面的效果毋庸置疑。季铵化合物和纳米颗粒修饰后的根管封闭剂在抗生物膜活性方面显示出一定优势,具备潜在的临床前景。然而,修饰后的材料是否具有长期抗菌效果,以及其在体内是否能发挥与体外相似的作用和其生物相容性等问题,还亟待解决。在未来,如何制备具有多维度理想性能的根管封闭剂还需要更长远而深入的探索。
根面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口腔疾病,全球平均患病率为41.5%,具有发病率高、治疗率低、再治疗率高的特点。根面龋主要由核心微生物群诱导的生态失调引起,有多种危险因素,包括牙龈萎缩、根面暴露和唾液功能障碍。传统的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如氟化物、矿化剂和修复材料)未能恢复或维持口腔菌群平衡。近期研究表明,益生菌、益生元、合生元、抗菌肽等微生态制剂可调节口腔微生物组成使其从失衡的致龋状态向健康状态转化,降低产酸菌的产酸量,同时促进产碱菌生成过氧化氢、氨等碱化胞外环境,并抑制菌斑生物膜的形成、下调胞外多糖浓度、减弱细菌间的黏附和聚集等致龋因素,有望在根面龋的防治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本文通过对口腔益生菌(寡发酵链球菌、口腔链球菌无龋亚种、唾液链球菌)、益生元(精氨酸、硝酸盐、合成化合物)、合生元和抗菌肽(没食子酸-多菌素I和LH12)进行综述,为微生态调节管理根面龋提供证据和指导。
牙周炎是一种由菌斑生物膜引起,可造成牙周支持组织(包括牙龈、牙周膜、牙槽骨、牙骨质)不可逆的病理性破坏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严重时可导致牙齿松动和脱落。目前,牙周炎的发病机理尚未完全阐明,其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尚需进一步研究。环状RNA(circular RNAs,circRNAs)曾被误认为是生物体内的“剪接噪声”,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的发展,逐渐受到关注。CircRNAs是一种缺乏5'端帽子和3'端poly(A)尾部的新型非编码RNA,具有独特的共价闭合环状结构,具有表达高、半衰期长,耐核酸酶降解等特点。它具有可作为microRNAs(miRNAs)的“分子海绵”,与RNA结合蛋白相互作用,调节剪接以及编码多肽等生物学功能,已成为研究热点。近些年来,circRNAs被报道参与牙周炎的发生和发展,影响牙周炎疾病的预后,可作为牙周炎治疗的潜在靶点。本文首先阐述了circRNAs的生物学功能,进一步通过阐述circRNAs 参与牙周炎的发生进程、牙周稳态的调节、牙周免疫微环境的调控等方面归纳circRNAs与牙周病之间的关系,发现circRNAs可通过影响牙周组织中牙周韧带干细胞、牙龈成纤维细胞等重要细胞的程序性细胞死亡过程参与牙周稳态的调节,还可通过影响免疫细胞或细胞因子等调控牙周免疫微环境。本文主要围绕circRNAs与牙周炎的关系以及最新研究进展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改善牙周病的诊断、治疗和预测结果提供新的思路。
本作品遵循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License授权许可.